当前,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频发,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9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高度警惕此类诈骗,谨防财产损失。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通常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施:步骤一:以“保本高息”虚假宣传吸引消费者。不法分子假借债券投资、股票投资、贵金属投资、期货投资、P2P投资、外币投资等概念,推出所谓“投资理财神器”,在网络平台发布消息宣称“稳赚不赔”,以高返利、按月返利、保持现金流等噱头吸引消费者关注。步骤二:以“专家内幕”虚假消息诱导投资。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添加消费者好友,将其拉入“投资”群聊,然后冒充投资导师、理财专家,以“投资暴富案例”“直播课”骗取消费者信任,或通过婚恋交友平台与消费者确定婚恋关系,再以有“内部消息”“会员渠道”“特殊资源”等诱骗消费者参与投资。步骤三:以“投资返利”虚假平台转移资金。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或仿冒投资平台,向消费者发送虚假链接,引导消费者下载APP进行投资,并以小额投资返利作为诱饵,不断引导消费者加大资金投入。不法分子随后迅速转移资金,甚至利用消费者急于提现的心理,以“登录异常”“服务器维护”“银行账户冻结”等名义,收取所谓“保证金”“解冻金”等,进一步扩大消费者资金损失。此类诈骗造成的损失金额巨大,受骗人群众多。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示:一、不存在“保本高息”理财产品根据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消费者应认清银行理财、基金、信托、期货等均不是存款,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保本高息”“专家保证”等均是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常见套路,应提高警惕。二、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消费者进行投资理财时应首选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许可证的金融机构,不轻信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群、QQ群等传播的“小道消息”以及无合法资质的机构或人员。如对金融业务存在疑问,可通过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热线等咨询核实。三、不贪图“一时便宜”因小失大消费者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切忌侥幸心理、赌博心态。对陌生来电、邮件推销等非正规网络途径诱导投资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不轻易授权非官方APP使用协议;拒绝与陌生人共享实时位置、分享含有身份信息的照片,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总之,消费者应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如不慎被骗或遇到可疑情形,应及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银行账号等关键信息,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代理退保”“以房养老”“投资理财”等方式“套路”诈骗消费者,尤其令老年人“防不胜防”,严重侵害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3年第1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防三类养老诈骗陷阱。案例一:“代理退保”陷阱不法分子非法获取保单信息后,通过诋毁保险产品、承诺更高收益等手段,鼓动老年人退保并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待老年人陷入圈套后,不法分子不仅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甚至侵占老年人的退保资金。案例二:“以房养老”陷阱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旗号,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购买所谓“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实际上是以老年人房产办理抵押借款,获取资金后被不法分子挪作他用甚至挥霍。一旦资金链断裂,老年人不仅无法收回本金、获得收益,还将面临房产被强制拍卖的风险。案例三:“投资理财”陷阱不法分子打着“国家扶持”“政策补贴”旗号,通过虚构投资理财项目或夸大投资收益,以“低风险、高回报”为噱头进行诈骗。不法分子首先鼓动老年人“小额投资”,然后按时“高额返利”,进而诱使老年人追加投资金额,一旦收到大额资金便卷款跑路。针对以上骗取老年人养老钱的三类陷阱,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老年消费者:一、不信“偏门”不贪“小利”,提高警惕防诈骗。一方面不信“偏门”,办理各类金融业务一定要通过正规机构和渠道;不贪“小利”,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另一方面多了解金融常识,从正规渠道了解金融产品和办理流程,提高防范风险能力。二、老年人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正规的“以房养老”是国家施行的“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具体来说,就是拥有房屋完全合法产权的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保险公司)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不法分子宣称的“以房养老”只是假借国家政策之名行诈骗钱财之实,老年人要从正规途径了解以房养老政策,千万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避免落入陷阱。三、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机构和渠道。老年人要增强理性投资理财观念,谨记“投资有风险”,警惕各类标榜“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财项目,切勿受“高收益”诱惑冲动投资。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机构和渠道,并对投资项目多方查证,谨慎对待。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新退伍军人和随迁老人等。新市民人口数量庞大,广泛流转于各个城市之间,为城市的建设贡献出不可磨灭的力量。近年来,随着政府和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新市民群体能够享受到的金融服务更加便利也愈加丰富,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潜藏在这些服务背后的风险也在不断浮现。对此,晋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温馨提示: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远离黑产中介。正规金融机构持有国家许可的相关牌照和经营资质,受监管部门监督,业务办理、售后服务都有合规性要求,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与之对应的,黑产中介难以约束,千方百计只为获利,往往是事前光鲜事后不见,对消费者个人的资金和信息安全会构成巨大威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防范电信诈骗。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互联网依赖性不断增强,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也处在一个相对容易泄露的环境当中。作为消费者应当做到公用网络尽量不用,陌生链接尽量不点,个人信息轻易不提供、私人生活尽量不分享、广告文案夸张概不相信。选择正规渠道维权,明辨代理维权。当前流动于市面上的“代理维权”依旧猖獗,他们大肆收集客户信息,谋取不正当收益,以“维权”之名行扰乱市场秩序之事,既对个人金融安全构成隐患,更对健康金融环境产生冲击。监管部门和正规金融机构都有官方维权渠道,作为消费者应当秉持这样一种理念:责任划分心中明了,出现纠纷机构协调,处理不了监管撑腰,切勿投身“代理”怀抱。
伴随着新冠疫情政策的调整和国家对于恢复和扩大消费市场一系列激励政策的扶持,2023年国内消费市场有望得到进一步回暖,为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开年伊始,包括银行在内的各大金融机构就在不断布局和抢占个人消费贷款市场,通过创新营销手段、丰富产品选择、压降信贷利率等方式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得益于近年来监管部门强监管的要求,个人消费贷款市场整体正在朝着合规经营、风险可控的走向发展,但与此同时,市场上始终存在着诸多打着提供金融服务的旗号,实则实施电信诈骗的非法金融机构或个人,以收取各种名义的费用骗取客户钱财,不但对客户个人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环境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对于目前仍存在的乱收费现象,晋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现对客户做出如下风险提示: 一、警惕隐形收费、防范捆绑消费1.正规持牌的金融机构贷款前不会向客户收取任何费用,任何以手续费、保证金、咨询费、押金等名义要求在贷前先预缴费用的,均为非法金融服务。2.对于通过中介平台申请贷款的,在贷款前要首先核实平台资质,如因平台方提供权益服务而产生额外消费的,应仔细核实权益服务内容、使用前是否有明确提示、是否手动选择以及是否实际使用权益服务,权益服务通常与借贷合同无直接关联,如平台所提供的权益服务未充分告知,应当暂停使用。 二、首选正规机构、谨防非法代理1.正规APP通常情况下会在应用市场上架,对于无从查证或下载通道仅为二维码或网页链接的,应暂停使用。正规的消费金融机构都持有相关金融许可证,并受相关部门监督,客户应在贷款前核实机构信息,如通过机构所在的工商门户网站查询其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办公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信息不符或刻意隐瞒的基本可以认定为非法金融平台。2.在使用消费贷款的过程如有疑问或诉求,应当首先尝试与机构主体进行沟通,目前正规的金融机构官网均会展示服务电话及问题反馈渠道,监管机构也有相应的官方反馈渠道。但即便如此,当前网络平台上依旧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非法代理平台,这些平台常常以“征信修复”“代理维权”“债务调解”等名义引诱目标客户上钩,向客户展示所谓“完美的解决方案”并以此来骗取高额的手续费或代理费用,再通过捏造事实、伪造证据、无理投诉等手段向金融机构施压,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对正常的金融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阻碍金融机构与客户的正常沟通,而且在实际处理过程,非但不能妥善处理客户问题反而会导致客户个人信息的泄露和个人财产的损失。 晋商消费金融公司
什么是非法集资?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 非法集资“三要件”1.非法性,即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2.利诱性,即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3.社会性,即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非法集资“五形式”1. 设立互联网企业、投资及投资咨询类企业、各类交易场所或者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吸收资金;2. 以发行或者转让股权、债权,募集基金,销售保险产品,或者以从事各类资产管理、虚拟货币、融资租赁业务等名义吸收资金;3. 在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投资项目等商业活动中,以承诺给付货币、股权、实物等回报的形式吸收资金;4.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即时通信工具或者其他方式公开传播吸收资金信息;5. 其他涉嫌非法集资的行为。 非法集资“四手法”1.承诺高额回报不法分子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非法集资人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集资参与人遭受经济损失。2. 编造虚假项目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编造各种虚假项目,有的甚至组织免费旅游、考察等,骗取社会公众信任。3.以虚假宣传造势在宣传上一掷千金,聘请明星代言、名人站台,在各大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广告、在著名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雇人广为散发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制造虚假声势。4.利用亲情诱骗采取类传销的手法,不惜利用亲情、地缘关系,编造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谎言,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使参与人员迅速蔓延,集资规模不断扩大。 非法集资“四部曲”1.画饼编织“高大上”的项目,描绘一幅预期报酬丰厚的蓝图。把集资参与人的胃口“吊”起来,让其产生“不容错过”“机不可失”的错觉。2.造势利用一切资源把声势做大。通常会举办各种造势活动,组织集体旅游、考察等;公布一些领导视察影视资料,公司领导与政府官员、明星合影;故意把活动选在政府会议中心、礼堂进行,其场面之大、规格之高极具欺骗性。3.吸金想方设法套取你口袋里的钱。通过返点、分红,给参与人初尝“甜头”,使其相信把钱放在他那儿不仅有可观的收入,而且比放在自己口袋里还安全,参与人不仅将自己的钱倾囊而出,还动员亲友加入,集资金额越滚越大。4.跑路非法集资人往往会在“吸金”一段时间后跑路,或者因为原本就是“庞氏骗局”人去楼空,或者因为经营不善致使资金链断裂。集资参与人遭受惨重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非法集资“四套路”1.装点公司门面,营造实力假象不法分子往往成立公司,办理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貌似合法,实则没有金融资质。这些公司或办公地点高档豪华,或宣传国资背景,或投入重金通过各类媒体甚至央视进行包装宣传,或在高档场所(如人民大会堂)举行推介会、知识讲座,邀请名人、学者和官员站台造势,展示与领导合影及各种奖项,欺骗性更强。2.编造投资项目,打消群众疑虑从过去的农林矿业开发、民间借贷、房地产销售、原始股发行、加盟经营等形式逐渐升级包装为投资理财、财富管理、金融互助理财、海外上市、私募股权等形形色色的理财项目,并且承诺有担保、可回购、低风险、高回报等。3.混淆投资概念,常人难以判断不法分子把在地方股交中心挂牌吹成上市,把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混淆是在纳斯达克上市;有的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网络炒汇等新的名词迷惑群众,假称新投资工具或金融产品;有的利用专卖、代理、加盟连锁、消费增值返利、电子商务等新的经营方式,欺骗群众投资。4.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致富”神话高利引诱,是所有诈骗犯罪分子欺骗群众的不二法门。不法分子一开始按时足额兑现先期投入者的本息,然后是拆东墙补西墙,用后来人的钱兑现先前的本息,等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携款潜逃。 非法集资防范提示1.以“看广告、赚外快”“消费返利”为幌子的;2.以境外投资股权、期权、外汇、贵金属等为幌子的;3.以投资养老产业可获高额回报或“免费”养老、“以房”养老等为幌子的;4.以私募入股、合伙办企业为幌子,但不办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5.以投资虚拟货币、区块链等为幌子的;6.以“扶贫”“互助”“慈善”“影视文化”等为幌子的;7.在街头、商场、超市等发放投资理财等内容广告传单的;8.以组织考察、旅游、讲座等方式招揽老年群众的;9.“投资、理财”公司、网站及服务器在境外的;10.要求以现金方式或向个人账户、境外账户缴纳投资款的。 防范非法集资口诀:“四看三思等一夜”1.四看一看融资合法性,除了看是否取得企业营业执照,还要看是否取得相关金融牌照或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二看宣传内容,看宣传中是否含有或暗示“有担保、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内容。三看经营模式,有没有实体项目,项目真实性、资金的投向去向、获取利润的方式等。四看参与集资主体,是不是主要面向老年人等特定群体。2.三思一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该产品及市场行情;二思:产品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三思: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3.等一夜遇到相关投资集资类宣传,一定要避免头脑发热,先征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拖延一晚再决定。不要盲目相信造势宣传、熟人介绍、专家推荐,不要被高利诱惑盲目投资。 “三要三不要”1.要理性,不要侥幸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不是“圈套”就是“陷阱”。要坚守理性底线,想想自己懂不懂,比比风险大不大,看看收益水平合不合实际,问问家人朋友怎么看,不要被赌博心态和侥幸心理蒙蔽双眼!2.要稳健,不要冒险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还可能是投资骗局,投一次就血本无归!要合理评估自身承受能力,审慎确定风险承担意愿,不冒险投资!3.要警惕,不要盲目“收益丰厚、条件诱人、机会难得、名额有限”都很可能是忽悠,一定要警惕、警惕、再警惕!多留个心眼儿,绝不要听风就是雨,盲目“随大流”投资! 谨慎投资? 严防陷阱一是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息“保险”、高息“理财”,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二是不被小礼品打动,不接收“先返息”之类的诱饵,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三是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金融产品。不与银行、保险从业人员个人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不接收从业人员个人出具的任何收据、欠条;四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关注政府部门发布的非法集资风险提示,遇到涉嫌非法集资行为及时举报投诉。